Arch gate 建築人之路
20060414
  ArchDesign2__no.1-Gallery


堂堂邁入第二學期的建築設計課程,比我想像中的更值得去期待。

上學期下來,大家都對Nancy的教學非常肯定和仰慕,張爸也順應我們的期待,一開始就要Nancy來為這次的建築設計課開頭。

一開始Nancy就要我們去研究RobertSmithson,他整的來說,是一位藝術家,作品非常多元,從雕塑到拍照到地景藝術等等,他也是一位藝術評論家,所以有留下許多的文字資料,另外,他做設計的一些草圖,也都透露出他設計發展的幾個關鍵點。整整一個禮拜,我們必須要好好瞭解這一位藝術家的一生、中心思想和創作的動機概念。他最有名的代表作是一個螺旋河堤,Spiral Jetty: http://0rz.net/b31et (http://0rz.net/311fV )

在這一方面,大家感覺上都越來越習慣閱讀英文書報資料,雖然一開始讀的很慢,但是漸漸的在大家交流與時間的流逝之下,整體對於Robert Smithson越來越熟悉了,而Nancy對我們的research也做了非常詳盡的補充、開始可以體會到上學期與東海MArchI做同一題目時的緊湊感覺。

關於Robert Smithson,在接下來的concept發展過程中,會逐一解釋他種種理念和慣用手法,讓大家對於他有更多瞭解;當然也要搭配其他七位修課同學的說明和有興趣的人請上網站觀看,可以瞭解更全面的RobertSmithson。

我們做了一大個多禮拜的讀書工作、狼狽到捧著 paper求英文老師幫我們做更精準的翻譯(果然她對於字詞解釋的精準度,對我們大有幫助!)為的都是接下來的Gallery Design。我們之中、尤其有聖軒,把RobertSmithson摸的清清楚楚、條列分明,大家可以好好期待的他bolg!

做完research之後,要做的工作就是從自己選定RobertSmithson的其中一件作品去做分析,這些分析重點;將來就是要當作我們在做Gallery Design的背景出發點,與上學期懵懂的練習House Design比較起來,分析與設計是要真正match在一起的。(HouseDesign時,練習分析建築師的住宅案,為的是學習如何看出案子的特點和優點,在做自己的House Design時候,並沒有被嚴格要求設計要和選定的案子有一樣的走向。)



我所選定的案子是Robert Smithson在荷蘭埃門(Emmen)受邀做的大地改造計畫「BrokenCircle」,本來是暫時性的一個藝術作品,後來因為荷蘭人太喜歡了,所以決定繼續留下來。


Broken Circle旁間又緊接著另一個Robert Smithson的作品,叫做「SpiralHill」,兩者可以視為是同一件作品、也可以拆開視之。一開始我先把兩件作品放在一起看,然後驚訝的發現如果用這樣的方法去看待的話,它們所講的、和就單一個BrokenCircle要講的,都是同樣一件事情,然後又把代表作「螺旋河堤」放進來一起看,便清清楚楚的發現它們的共同點了,而這樣的共同點,便是在很多RobertSmithson的設計作品裡面,都企圖想說明的:

˙符號 (*1)
˙互補 (*2)
˙自然平衡(*3)

接下來將會由這幾個point來主導我整個gallery的設計過程。


不同於上次與東海一起作的設計,那時只有兩個禮拜,所以有些設計過程容許被以跳躍式流程操作,以求跟上進度,這一次的每個設計過程都被要求一步一步來、很紮實的從頭操作到尾,大概分成以下幾個主要階段性發展:(上學期的疑問也就迎刃而解)

1.Robert Smithson's research & work analysis
2.concept interpretation
3.concept model test (concept design)
4.real gallery design
5.gallery model

瀝出 Robert Smithson 在 Broken Circle 案子上面我最需要的幾個重點之後,就進入第二階段,把這些重點加上我對它們的瞭解與詮釋。這是產生很多珍貴 diagram的重要時期,這個部分,只要我們對於第一階段的那幾個重點有合乎邏輯、並且有趣的解釋方式、可以順利與第二階段接軌,那就算是一個OK、成功的過程。diagram 的訓練是從上學期就開始的,所以漸漸的可以瞭解掌握。

但是在轉化 diagram 為 design的過程,就又是窒礙難行。一樣,要用一種合乎邏輯道理、並且要「有趣」的方式,讓平面的、原本是用來詮釋 Robert Smithson 原作「重點」的 diagram ,可以有長出空間的可能。所謂的「長出來」,最簡單的一種方式就是依據現有平面圖像、extrude 出一個量體出來,像3D繪圖常用的方法。但是這樣子作的話除了有「太過直接」的缺憾之外,也會讓接下來的設計路程,缺少很多火花和可能性。









我這次的 diagram,主要針對「互補」這件事有所收穫:另外,「符號」這的重點,我一直以為就會是我未來 gallery 的「形」的一部份。








也就是說,diagram OK了的時候,我們要嘗試各種合理的可能、想辦法弄出一個「空間」,是可以清楚看出(或對照出)diagram 蘊含在裡面、並且「空間」本身又不被diagram 死綁住、是會自己說話的有趣的空間!

由於實在是太難,通常大家會在這裡繞一陣子,像無頭蒼蠅一樣、在時間的壓力之下,急了慌了、病急亂投醫。這樣理當會被退件。









我就是在diagram 確定之後、反而一直被diagram 綑綁住的例子。在這段期間,嘗試了draw desing、model design、cut design……都在diagram 的限制之下,去找diagram 本身的可能性。於是這一個互補的螺形 diagram 變成我的走道動線、變成隔牆、變成斜坡、再變成出入口等等,花費我大量時間精力、讓我覺得我的人生的意義就要無止境的浪費在看起來毫無長進的努力裡了。
















雖然非常不順利,但是在腦子裡面,卻反而有一部份,正漸漸清晰明瞭起來,那是上學期匆促的一個案子沒給過的思考過程的磨練。

所以等到一個 concept model 可以在大家的點頭之下放下的那刻,表示終於可以真正進入接下來的 real gallery design了!而這裡所謂的 real gallery design,指的當然是很粗的粗模、是要作來看看到底能不能適用於真正的空間的。)


要提出一個值得注意的混亂地帶,我猜這也是建築設計過程為什麼一直被說會有「黑箱」、「黑洞」等等很不明確能去掌握的原因:concept model test 和 real space design 之間,雖然應該是有發展上的先後順序的,但實際在做設計的時候,往往為了完成、或確立一個可以被鼓掌的 concept model,「被困制住的設計者」可能會作出一個一開始自己也解釋不清楚的 model or something ,看它有沒有可能適用於接下來的 real space design,如果有那麼一點可行機會、設計者就會依據毫無緣故迸出來的space design、回溯其與之前的concept model 的關連性,這之間,有時候就是會找到非常可用的文法、幫助設計者把腳步重新退到無誤無可爭論的concept model ,重新出發、並且比較順利的發展成更為合理的設計方式。(或者是說回去找相關資料來支佐發展過程。)







我在這之間來來回回,每一次模型被打回、就另外再做出個模型,常常總是跳脫不出 diagram 和 concept model 給我的套鎖,那些圖樣在我腦海之中揮之不去、很難將它們放下,因為放下了、就有可能被論為「節外生枝」、「搞加法」、「不一致」等等。

所以這次說來,我的gallery design做到空間給予的部分的時候,空間給的還是不夠有趣,空間性還不夠強,但是這次的收穫,可謂任督二脈被打通了半條了。我們總是會一次比一次更好!


---評圖筆記:

李佩璋老師(哈佛建築碩、普林斯頓土木建築學士,淡江建築系師,前高鐵工程設計師)/吳藝鈴老師(麻省建築碩、成大建築畢,銘傳建築系老師,前大元設計師)





李佩璋老師上次有在淡江交流time看見她,那時覺得她在一陣風聲鶴唳的嚴厲評圖過程中,是一個安靜沈穩的老師,想不到這次評圖,一開口就都是非常中懇的建議和提醒,感覺很實在,應該是在設計過程裡面可以幫大忙的老師。吳藝鈴老師很會問問題(一針見血的那種),如果事前沒有想過、沒有準備充分來好好回答她的問題,應該是會被狠批。評圖時的氣勢和空檔brake時的口氣好像是理性與感性。
























思考:我的正/負可否容納更多的事情?不止黑/白、實/虛、上/下、進/出、挖/填……
這個地方明顯的被道出動作做的不夠大,我太過介意尋求一個符合人體使用合理尺度,大膽的嘗試的欲望都會先被打退。這個過與不及的問題,一輩子都要斟酌了。

思考:就算找到合理的歸線(frame),線本身需不需要再存在於空間之中、就像人生活在建築物內卻不感覺到「建築結構」的存在。雖然盡力做到最後這一個spiral空間,我也清楚瞭解到不應該只是這樣,更好的方法在哪裡呢?我看我們還是要繼續被訓練、才能越來越敏銳。


final心得:對於老師等級的人來說,帶設計或許累,但是偶爾被邀請去參加某一次的caseFinal,是「好玩」的。我以為,評學生的圖應該是很無趣的,真正能令人驚豔的、啟發的,會有多少呢?

畢竟是Final,最後的24小時,是最悔恨自己永遠都不夠早用功做事的時候,拼命做了,害怕的要命、卻又在偶爾幾秒的時間裡,想到再12小時、再8小時、再4小時、再2小時……就解脫了!










---
Nancy語錄:
◆research完之後,要有自己對於空間的詮釋、不是做導覽,而是要有自己的「觀點」。
◆找過的、整理過的資料之間,擺放在一起時,要確定有相同點、並且彼此之間有強烈的共鳴。
◆要紀錄思考過程、瀝出重點。
◆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完全去模仿、重做出一個和前人一模一樣的模型或sketch,一點也不可恥,反而有機會可以從做的過程之中學到一些東西。
◆推薦書:「打開建築的第一道門/ISBN:957-28474-7-3」


張爸語錄:
◆要學著去比對,建築vs音樂、建築vs藝術、建築vs文學、建築vs人文…
◆在設計的時候,想的要是「減法」不是「加法」。
◆設計過程中,試著用一個單純的動詞,去對整個設計做動作、讓人一目瞭然。
◆學著把很多有意義的東西放在一個不複雜的空間裡面。
◆請更新blog。





---附註:

(*1)符號:大英百科全書有言,符號,symbol, 常用以表達信息的基元。可以表示人、物、集團、概念等等複雜事物。符號可以是圖案ex:紅十字會的十字架;可以是描述性的文字ex:「法」蘭西美人、約翰牛(英)、山姆大叔(美);可以是字母 ex:「K」=鉀、「$」=dollar、「∞」=無窮大……

(*2)互補:此由Smithson常用的mirror手法有關,其中以探討「虛/實」、「正/反」、「消/長」、「動/靜」……等等既是對應又是可以嵌合的關係,有密切關連。

(*3)自然平衡:依據Smithson長年思索「Entropy」的一個小結論:就是認為整個自然是會自己作出平衡動作(不論人類或是任何外力對它作出什麼動作),但能量不是恆定值,是漸漸細微的衰減的。



 

My Photo
Name:
Location: 台南, Taiwan
Archives
200509 / 200510 / 200511 / 200512 / 200601 / 200604 / 200607 / 200611 / 200612 / 200701 / 200702 / 200703 / 200706 / 200708 / 200710 / 200711 / 2008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CTU M.Arch1
NCTU M.Arch2
NCTU MS
NCTU ph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xtra
schoo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